
摘要:所谓教学策略,就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内容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。教学的有效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理论支撑。因此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,探索教学的有效策略,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。
关键词:小学数学 有效教学 策略
当前,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,课堂教学也暴露出一些诸如形式化和低效化等理由。数学课堂如何实施有效教学,让学习更深刻,让课堂更有效?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:
一、立足数学现实,把握课堂“脉搏”
教师的课堂教学视角应着眼于课标的落实和学生的学习现实。有效的数学课堂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、生活经验、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出发设计教学,这样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、突出教学的重点、突破教学的难点,使教学目标更切合实际,真正把握课堂的“脉搏”。
如,四年级《认识整万数》一课教学中,不少教师从“方便教师引导”这个角度深思对教材内容安排做了一些顺序改动:设计了先认识个级和万级数位顺序表,在此基础上去认识整万数的作用,学习读法与写法。在教学实践中,这样处理教材,虽然方便了教师的导,却难了学生的学,学习效果不如预期。究其理由,没有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去组织教学,在实质上失去了有作用学习的支撑,形成了程序化的操作,学生的学习自然不会深刻有效。因此,让学生紧紧围绕“多少个万”这个学习支点,通过在计数器上拨、数、说、写整万数,有作用地建构知识,学生的认数才能达到水到渠成的目标。
二、创设情境,培养兴趣。
托尔斯泰曾说过:“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,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”。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,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,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,所以有人说: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”“情境”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,是促使儿童能主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。低年级学生好奇心特强,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刺激而激动、兴奋。因此,合理传设学习环境,可以引起儿童对学习的兴趣。
三、提供探究素材,引导自主体验。
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,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。这种数学亲历活动应围绕理由解决的策略、新知探究的策略有序展开,引导学生从行为和感情上直接参与到学习活动。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素材,给他们自主生成理由的机会,学生能自己发现的知识理由,教师决不代替,学生能独立解决的理由,教师决不暗示,让他们围绕理由主题有层次地展开思辩探索活动,探寻理由解决的策略规律。
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》教学中,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学习材料,引导学生用转化思想分层次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。练习:两题复习转化思想的应用;理由:你能想办法把图中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?操作: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动手试一试;讨论: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?请你们小组合作学习,完成例3;交流:把小组学习的结果全班交流。通过借助丰富的学习材料,让学生经历了观察,操作,讨论,分析,归纳等操作思辩过程,体验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,进一步体会“等积变形”的思想策略。
四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,学以致用。
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,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,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,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,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。因此,在数学教学中,我们就应该尽量使理由更实际,更贴近生活,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。在教学过程中,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,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,变成看得到、摸得着、用得上的学科,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,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。
例如在教学《时、分、秒》这一课时,学校忽然停电了,闹铃不响了,大家不知道下课了没有,于是我就说道:我们使9时25分上课的,一节课40分,现在使10时7分,你们算算看下课了没有?不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,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,而且又在应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,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。
五、多种方式融合,追求最大效益。
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应单一的和孤立的,探究性、体验性和接受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应该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应用,学生的主体体验性和主体接受性应该是互为前提的;学生主体参与性与教师主体引导性应该是互动的;学习者的个体体验与群体体验应为互补的;现实亲历和理性深思应是同存的;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体验和情感体验应是交融的。真正寻求最大的学习效应。
教学
,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。这种数学亲历活动应围绕理由解决的策略、新知探究的策略有序展开,引导学生从行为和感情上直接参与到学习活动。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素材,给他们自主生成理由的机会,学生能自己发现的知识理由,教师决不代替,学生能独立解决的理由,教师决不暗示,让他们围绕理由主题有层次地展开思辩探索活动,探寻理 www.lunwen10086.com 808毕业论文网整理提供